最近,我們對中山路商業街,中山路商業街旅游攻略,中山路商業街旅游景點進行了深入報道,本信息由網友提供。青島的中山路是一條有著百年歷史、聞名全國的商業街,曾經是青島的“名片”,這里有著許多著名的老字號商鋪,如“盛錫福”鞋帽店、香滿四溢的“春和樓”、家喻戶曉的“宏仁堂”大藥房、百年老店“福生德”茶莊,當然還有名冠中華的“亨德利”鐘表店。也可以說是青島商業的“母脈”。
中山路商業街
近日中山路商業街,中山路商業街旅游攻略,中山路商業街旅游景點的消息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。德國侵占青島時期,當時的中山路被劃成歐人、華人兩個區域,以保定路口為界,南部的洋行、咖啡館、酒吧、舞廳、旅館鱗次櫛比,是異國風情濃郁的歐人居區;北部的華人居區則集中了各類民營商號、傳統飲食,里院里彌漫著吃喝雜耍的市民氣息。由于這種居區的分別,中山路的商業格局也就形成了洋行與華人店鋪分據南北的獨特格局。
那時的中山路,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,都是青島絕對的中心。在上世紀初,青島已成為貿易自由港,這使得當時許多國際貿易公司搶灘中山路。上世紀30年代,青島的經濟文化進入繁榮時期,步入鼎盛的中山路成為青島的金融中心,中國銀行青島分行、交通銀行等各類官辦、私營銀行、錢莊憑借著自己的雄厚實力在此立足。中山路金融商業中心地位可見一斑。中山路北段,則是青島本土老字號的集中地,順興樓、春和樓、宏仁堂、盛錫福、亨得利等眾多商家,都借中山路的商業氛圍而日漸突起。“身穿謙祥益,頭頂盛錫福,手戴亨得利,看戲上中和,吃飯春和樓,看病宏仁堂”,在這句老青島們耳熟能詳的順口溜中,足見中山路在當時人們心中那不可取代的地位。
中山路商業街民俗文化
以山東大戲院、中和戲院等為首的眾多戲院、影院則是老青島人娛樂生活的聚集之地。劈柴院作為青島民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,里面更是各類民間藝人云集,說唱雜耍熱鬧非凡,著名相聲大師馬三立也是在此嶄露頭角。1932年,年方18歲的馬三立來青島闖江湖,與劉寶瑞搭檔,演出了《對對字》、《大上壽》等段子,很受歡迎。以后,他成了相聲大師。1984年他來青島出席會議,專程到劈柴院尋訪舊地。
劈柴院是青島著名的小吃街,有經久不衰的“國足臭豆腐”、青島十大名吃“王姐燒烤”的發源地、傳統的“劈柴院鍋貼”、地道的“老青島沙鍋”,當然還有最具青島特色的“海鮮燒烤”。如果你是戲劇迷,那么“江寧會館”是不二選擇,傳統老式的茶藝、青島風味小炒、更有青島當地戲劇“柳腔”、“茂腔”等的真人演出。劈柴院極具青島的風俗特色,很好的詮釋了青島的民風、民俗。
中山路商業街歐陸風情
“南洋北中”的格局使得中西文化在這里融合,形成了這條百年老街的獨特魅力。歐式風情浪漫細膩,里院文化生動溫情,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在這里交織碰撞出的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疊加,而是包容共存的火花。所以即使中國有上百條中山路,青島的中山路卻具有其他地方無法復制的獨特風格。
中山路這條1500米長的百年老街,在老青島人的心中已流淌了一百多年,有一首“上街里”的經典歌謠在幾代青島人中流傳,40歲以上的青島人應該知道。中山路經歷了德占時期、日占時期……改革開放和新時期等眾多的歷史時期,他落滿了歷史的塵埃。中山路從無到有,經歷了起步階段、發展階段、黃金階段、輝煌階段、衰落階段和振興階段;厥装倌曛猩铰,歲月滄桑,令人感嘆。
德占青島后,德國人為了從棧橋運輸物資,建筑大港和小港的需要,于1899年修建了中山路,是青島市第一批城市道路,當時分南北兩段,南段自棧橋至德縣路口,稱斐迭里街。上右照片拍攝于20世紀初,德占初期的中山路南段,右側的平房就是最早的膠州旅館,兩個帶塔樓的建筑是貝格學生公寓(建于1899年)和水師飯店(建于1900年)。北段自德縣路口至大窯溝,屬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,開辟略晚,主要是從大窯溝運磚瓦至觀海山和信號山,建造膠澳總督府和總督官邸,稱山東街,俗稱大馬路。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,中山路南段改稱靜岡町,北段改稱山東町,也叫新澤町。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后,中山路南、北二段合并,稱山東路。 1929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山東路改稱中山路。日本第二次占領時期,此路又復稱山東路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恢復了中山路的名稱,一直延用至今,“文革”期間曾叫反修路。
中山路商業街旅游觀光
聽到一個人的聲音,看一個人的眼神,往往初次的相遇,讓人難以忘懷,我正在知乎上看“中山路商業街,中山路商業街旅游攻略,中山路商業街旅游景點的故事”。我強烈的求知欲,總結大家觀點,傾聽別人的想法。給朋友們徐徐道來。中山路的生動魅力更被各地游客為之向往,與棧橋的緊密相連也是中山路得天獨厚的優勢。旅游業帶來的消費是中山路蓬勃發展的巨大動力,各類海產品、工藝品擺滿街頭,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外地游客。天主教堂、總督府……沉淀著歷史質感的歐式風情為此地獨有。這條擁有海風般浪漫的商業街也成為必去的景點之一。









